Boxing

泰拳簡介

泰拳(泰文:มวยไทย,皇家轉寫:Muay Thai)是泰國的傳統搏擊技術,特點是可以在極短的距離下,利用肘、膝、拳、腿進行攻擊,是一種非常注重實用性和殺傷力的武術。

單字muay來自於梵語的mavya。而Muay Thai被稱為「八肢的科學」或「八肢的藝術」,因為其使用了雙拳、雙腳、雙肘、雙膝這八點來進行攻擊,與雙點的拳擊不同。

泰國武學源於幾百年前,統稱泰拳,原本只有一種形式,隨著時間與地區的差異出現了幾種派系與分類= 第一種為古泰拳(傳統招式,擂台禁用) ,muaythai chaiya, muaythai loburi ,muaythai boran ,muaythai sanga, 等等, 第二種為擂台泰拳,有a)專業拳手(沒戴頭套,只戴拳套),b)業餘拳手 (有戴頭套及拳套)。 第三種為表演泰拳,(有傳統禮法及飾物)。 第四種為健身泰拳,(沒有制服,傳統禮法,招式及飾物,不為格鬥只為健身)。 第五種平民泰拳(沒有制服,傳統禮法,招式及飾物,一切從簡)。 第六種街頭泰拳(沒有制服,傳統禮法及飾物,招式兇狠,戰鬥為主,源自二十多年前的監獄時期,現以失傳)。 第七種傳統泰拳(muaythai monkun)(是由街頭式,擂台式以及三種古泰拳整合而成,有制服,禮法,飾物及古招式)。

泰拳起源

當代學者對泰拳的歷史及起源尚有爭論。歷史上,泰國曾經同緬甸發生過數次戰爭,許多與泰拳有關的歷史資料在古代緬甸軍隊攻陷阿育陀耶王朝(或稱大城王朝)都城時已經遺失。

同其它各類技擊術一樣,泰拳的產生和發展也必然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、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。人類在進化、發展的過程中,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野獸以及人類內部敵人的襲擊。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, 人類本能地運用身體各部位同襲擊自己的野獸和敵人搏鬥,這就產生了原始的攻防動作。泰民族的祖先們把自己的思想和從生活經驗中獲得的知識,同攻防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,並進一步提煉,於是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徒手搏擊技術體系。

從前,泰拳手在搏鬥時用粗棉線把雙拳纏得如同鎧甲一般,並在拳峰處紮成結,然後將雙拳浸泡在粘液中,再撒上碎玻璃或砂礫,使雙拳表面異常粗糙。後來這種方法逐漸被停止使用,而代之以拳擊手套。二十世紀初,玫瑰園廣場設立拳台以後, 泰拳便成為一項具備一系列規則的體育運動,拳台地板由木質材料製成,在上面鋪以用燈芯草做成的墊子,拳手著短褲比賽。比賽以分鐘來計時,設一名裁判。

泰拳在中國的正式傳播,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。1998年,在泰王國駐昆明總領事館的積極幫助下,職業泰拳教練首次通過泰國官方途徑進入中國教授泰拳,令中國武術界能更方便、深入了解泰拳。

泰國曾經被緬甸入侵,許多泰拳武者憑著泰拳戰勝入侵者,並促使泰拳的普及。後來據傳法國人侵略中南半島,在與泰國對戰時,亦學得了泰式腿法,即法國腿擊術(Savate),惟另有一說,法國腿擊術(Savate)是流傳自法國馬賽港口的水手間。

訓練特色

拳手通常從小時候開始培養,每天練習八小時,其中包括各種體能、重量、反應、技巧的訓練,有些訓練方法相當艱苦,例如受訓者將兩手高舉,教練會用旋踢踢受訓者的兩脅;或者用拳衝打,藉以訓練拳手的抗打能力;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鋼棒打擊手臂和小腿 ,來訓練骨頭的堅硬程度。由於泰拳技術較具實用性,許多混合式武術(Mixed Martial Arts)選手都習泰拳。

拜師拳舞

於古泰拳,擂台式泰拳比賽正式開始前,泰拳手會在音樂伴奏下也會表演拜師拳舞,祈求平安以及表示對父母和師長的敬意,同時也通過拜師拳舞來進行熱身。

當今常見的拜師拳舞(拜神敬師拳舞禮)有「四面梵天」、「少女抹粉」、「天鵝飛翔」、「羅摩逐鹿」鷹神展翅,猴神撥雲,象神揺鼻,猴神射箭,勇士磨刀,美人照鏡,等動作。

伴奏樂器

泰拳比賽須有音樂伴奏。伴奏音樂通常由四名樂手演奏,所用樂器有爪哇笛(ปี่ชวา)、印度式雙面鼓(กลองแขก)、鑔(ฉิ่ง)和鑼(ฆ้อง)四種。